尿蛋白和尿微量白蛋白二者有关系,但不是一回事,糖尿病人应该先测尿微量蛋白。
一、尿蛋白和尿微量蛋白
肾脏是人体的“过滤器”,全身的血液每天都要流经肾脏滤过,将代谢废物排出体外。
肾脏滤过膜的孔径为5.5 nm,只允许小分子物质比如水、电解质(钾、钠、氯)和代谢废物(肌酐、尿素氮、尿酸等)通过,而血液中的细胞和大分子物质比如蛋白质、脂肪等不能通过滤过孔,所以尿中没有细胞,没有蛋白质,尿蛋白检测是阴性的。
但是,各种原因导致肾脏损伤后,肾脏的滤过膜孔径增大,血液中的蛋白质漏到尿中就形成蛋白尿。
肾脏的损伤过程是由轻到重,受损的孔径由小到大,漏出的蛋白也是从小分子量到大分子量。血液中的蛋白质有很多,其中白蛋白的分子量较小,直径为7.2 nm,所以,一旦出现肾损伤,首先漏出的就是白蛋白。
检测尿中蛋白的方法,传统的有尿常规和尿蛋白定量。
尿常规也叫定性检查,检查结果用1+、2+、3+、4+来描述,尿蛋白定量是留取24小时的尿液,测定尿中总的蛋白含量。但是,只有尿中蛋白达到一定量后,用这两种方法才能检测到,早期、轻度肾损伤漏出的白蛋白用尿常规和尿蛋白定量的方法是检查不出来了。
后来,用一项特殊的技术,专门检测尿中微量白蛋白,可以早于尿常规和尿蛋白定量发现轻度的肾损伤,这就是尿微量蛋白。
当尿中微量白蛋白在20~200mg/L,或者30~300mg/24h时,就属于微量白蛋白尿。低于这个数值属于正常,超出这个数值属于(显性)蛋白尿。
尿蛋白是尿中蛋白的总称,尿微量蛋白是其中最轻的情况,一般来说,当尿蛋白定量在0.3g/24h以下,就是微量蛋白尿。
二、糖尿病人应常规检测尿微量蛋白
糖尿病容易导致肾损害,近几年,随着糖尿病患病人群的快速增多,糖尿病肾病的患病人群也快速增加,糖尿病肾病目前已成为我国最常见的肾脏病。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发生糖尿病肾病时,往往也同时合并其他微血管并发症比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一般来说,1型糖尿病病人发生糖尿病肾病多在起病10~15年左右,而2型糖尿病病人发生糖尿病肾病的平均时间为7.5年。
刚才已经谈到,尿微量白蛋白表示肾脏轻微损伤,是早期肾脏病的标志。所以,糖尿病人应该检查尿微量蛋白。如果只是做尿常规检查,等出现尿蛋白时往往表示肾损害已经比较严重了。
尿微量蛋白是早期发现肾损害和诊断糖尿病肾病的最重要线索和依据。
糖尿病诊疗指南建议,2型糖尿病一旦确诊,就应该检查是否有尿微量蛋白,此后每年都应该做肾病变的筛查。
如果是糖尿病患者出现了尿微量蛋白升高,情况就比较严重。
第一,表示已经出现了糖尿病的肾脏并发症糖尿病肾病;
第二,肾脏滤过膜主要由血管内皮组成,尿微量蛋白升高表示血管内皮损伤,意味着糖尿病已经引起全身的血管内皮损伤,这是心血管并发症的主要危险信号。
所以,糖尿病一旦出现尿微量蛋白,就应该认真对待,及时治疗。
但是,当糖尿病肾病逐渐加重,尿蛋白越来越多的时候,一定要做尿蛋白定量检查了。
三、尿微量蛋白升高怎么治疗?
如果原来没有糖尿病、高血压、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全身性疾病,出现尿微量白蛋白大多是轻度肾小球肾炎,这种情况一般不用过度担心。特别轻的尿微量蛋白,甚至可以不用治疗,定期观察就可以。
但是,如果原来有糖尿病、高血压、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全身性疾病,几年后出现尿微量蛋白,表示肾脏已经受损,这些疾病出现了并发症,这种情况就应该积极治疗了。
1、治疗原发病
糖尿病人应该控制血糖,首选列净类降糖药卡格列净、达格列净和恩格列净,这一类药在降糖的同时还有降尿蛋白作用;也可以选择GLP-1受体激动剂比如说利拉鲁肽、度拉糖肽等,这一类药在降糖的同时,也有一定的降尿蛋白作用。
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类风湿性关节炎使用激素或者羟氯喹治理。
2、沙坦类或者普利类降压药
无论是不是高血压的原因,只要血压不低,治疗尿蛋白,都可以选择沙坦类或者普利类降压药,这两类降压药在降压的同时,具有降尿蛋白和肾脏保护作用。二者只能选其一。
糖尿病人只有出现尿微量蛋白就应该开始肾脏保护治疗,千万不要等到大量蛋白尿或者血肌酐升高才去保护肾脏。
部份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