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利钠肽家族中,B型利钠肽(BNP)和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是目前心衰诊疗中应用最广泛的生物标志物,有助于急慢性心衰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危险分层、疗效监测及预后评估,还有助于发现早期心衰患 者、筛查心衰高危人群。深人研究这些标志物有助于阐明心衰的发病机制,更好地治疗心衰,改善心衰预后。
BNP和NT-proBNP的生物学特性
利钠肽家族主要包括A型利钠肽(ANP)、BNP、C型利钠肽(CNP)、肾利钠肽和树眼镜蛇属利钠肽(DNP)。
ANP主要由心房肌细胞分泌。BNP主要是由心室肌细胞分泌的一种神经激素,最初是从猪脑组织中分离出来并被称为脑钠肽,但其合成及分泌主要在心室肌细胞。CNP由Sudoh于1990年首先发现,主要生成部位在中枢神经 系统和血管内皮细胞,主要在血管内皮细胞受到剪切力时分泌,有局部扩张血管及增殖作用。DNP先是从绿色眼镜蛇的毒液中分离出,随后发现人血浆中也存在,心衰时其血浆水平也升高。
人类的BNP基因定位于1号染色体的短臂末端,编码具有134个氨基酸的BNP原前体(Pre-proBNP)。Pre-proBNP合成后,经过去除26个氨基酸的信号肽,转变成108个氨基酸的BNP原(proBNP)。ProBNP储存于心肌细胞的 分泌颗粒中,当心室受到容量扩张或压力负荷时,proBNP被释放入血,然后很快分解为无活性的由76个氨基酸组成的氨基末端proBNP(NT-proBNP)、有内分泌活性的由32个氨基酸组成的BNP。
BNP的生理功能包括扩张血管、排水、排钠,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和交感神经系统(SNS),主要通过利钠肽受体(NPR)介导。目前认为NT-proBNP无生理活性。
BNP和NT-proBNP在心衰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1.针对急性心衰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使用BNP/NT-proBNP进行急性心衰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是该项指标的主要临床应用之一。
(1)排除急性心衰诊断采用的界值:BNP<100 ng/L,阴性预测值90%;NT-proBNP<300 ng/L,阴性预测值98%~99%。存在肾功能不全(eGFR<60 ml·min-1·1.73 m-2)时,采用NT-proBNP<1200 ng/L,阴性预测值94%。
(2)诊断急性心衰的界值:BNP>500 ng/L,阳性预测值90%。建议NT-proBNP根据年龄分层设定诊断界值,阳性预测值88%;50岁以下的成人NT-proBNP血浆浓度>450 ng/L,50岁以上>900 ng/L,75岁以上应>1800 ng/L 。
(3)灰区值:BNP/NT-proBNP检测值高于排除诊断界值而低于诊断界值时,定义为灰区值。检测值落入该范围内时有心衰可能,尤其是舒张性心衰,但需考虑其他诊断的可能性,比如其他结构性心脏病、心房颤动、肺 栓塞、肺动脉高压、败血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卒中等,此时应仔细结合临床病史、体征及相关临床检查等判断。
但应注意,如果临床上急性心衰诊断明确,此时也建议检测BNP/NT-proBNP用于疾病严重程度的评估。
2.针对慢性心衰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与急性心衰不同,在慢性心衰的临床应用中,BNP/NT-proBNP用于排除心衰诊断的价值更高。
(1)排除慢性心衰诊断的界值:BNP<35 ng/L,NT-proBNP<125 ng/L,阴性预测值高;在此范围内,心衰诊断的可能性非常小。如果高于上述诊断界值,则需进一步检查,结合临床诊断,并且需考虑到引起BNP/NT- proBNP升高的非心衰因素。
BNP/NT-proBNP对于心衰预后的指导意义
住院期间利钠肽的动态变化及出院前检测水平,在预后评估方面可能较入院水平价值更高。急性心衰患者NT-proBNP>5000 pg/ml提示短期死亡率较高,NT-proBNP>1000 pg/ml提示长期死亡率较高。
对慢性心衰患者而言,BNP/NT-proBNP水平也是预测不良预后(包括全因/心血管病死亡、全因/心血管病/心衰住院)的独立因素,但其评估预后的界值尚未完全明确。慢性心衰患者定期连续监测BNP/NT-proBNP价值更 大;检测值长期稳定提示心衰进展风险低,检测值升高预示心衰恶化,需更密切的临床监测和随访。
引起BNP/NT-proBNP升高的非心衰疾病
引起心房扩张、血容量增加、血钠离子浓度增高、血管紧张素增多的疾病也可能刺激心脏释放BNP/NT-proBNP,如冠心病、孤立性心房颤动、肺栓塞、肺动脉高压、败血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卒中等,故临床要综 合考虑。此外,机体在应激状态下也会出现BNP/NT-proBNP的释放。
部份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